《孟子》《论语》中的关于对待国家的正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7:49:04

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 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 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