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家,治国之道之述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5 00:36:17
考试用,希望大家不要粘贴的!
答的好有追加分数的!
自己的语言最好!
也不要太简单了嘛!至少得几百字哦!

儒家的中心思想在诞生时是“仁”学,不过宋朝理学出现后,仁学消失了,宋朝理学尊奉的是孟子的“义”。孔子的仁,是用高深的道德修养去打动周围的人,就像儒家的《大学》中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才是儒家原初的治国思想。而孟子的义学,则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上,同时儒家的荀子却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所以他们义个开创义学、义个开创礼学,一个用义来牵动大众的道德修养,一个用礼来约束大众的恶的习性。而韩非子出,其认为礼不足够约束众人恶的习性,而应该要用法律来制裁。这个就是法家的治国观点。孔孟之学,陷於流弊,哪么就会出现司马迁所说的“儒者以文乱国”或者“宋儒以理杀人”等情况,法家陷於流弊就会出现秦朝的残酷统治。所以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够单一的使用,我比较同意李宗吾先生说的,治国时,遇到哪种情况,就用哪种“药”(也就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来医治,而不能单纯的只用一家。要不就像病患刚开始服用医生的处方,病痛消除后,依然还在服用医生所开治病的药物,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呜呼哀哉的。

在这里宋儒的理学并没有做什麽说明,因为个人认为宋儒的理学,已经不是孔孟的学说了,而是宋儒混合了儒释道三教后自创的带了儒家面具的理学。

这个就是德治与法制的问题
如果是个题目 就再简单不过了 它的答案肯定是 德治与法制互补相容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法律是道德的界限
所谓治国之道 并不是单纯的德治与法制的问题 简单的从德治与法制上来说 法制只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大乘 而德治则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也就足够了。
不过治国之道除了德治和法制以外 还有更重要的 就是适应社会体制 国际局势 社会发展方向等等 等等~

您教孩子是把他敎成自动自发~还是强迫填鸭?(必须跟他一辈子)...互勉之...

以德治国,以法治国。

儒家以仁义为主,法家以法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