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灾后会有大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2:37:19

水灾后就怕由污水传播的传染病流行,其危害性不亚于天灾。传染病是从外界感染到病原体后,不但自己患病,而且又将病原体排出,污染环境而传染给他人,造成很多人患病,传染病的发生有三个环节,即传染的来源、传播的途径和免疫力低的易感人群。发生传染病必须存在病原体,病原体的来源是传染病病人及自己虽未病但为带病原体的人(带菌者)或动物。传播途径一般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或间接接触、创伤或昆虫媒介等。假如人体免疫力低下,就容易得到感染。

  在发洪水后容易发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因为人的吃、用离不开水,而发大水时的水源中带有农田、兽舍或泥土中各种各样病原体,而且有人和动物粪尿等排泄物的污染,如果这样的水没有经过彻底消毒,人饮或用后就会得到传染。从水中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和传染病有:

  (一)霍乱弧菌引起霍乱或副霍乱。该细菌进入胃到小肠,约3天后就会发生严重呕吐和腹泻,粪便呈米汤样。由于大量失水,病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休克死亡。

  (二)痢疾或副痢疾杆菌引起痢疾或副痢疾。细菌在大肠内繁殖,产生的毒素引起肠粘膜炎症、溃疡、坏死,人在受染后1~3天发病,有发热、腹痛、腹泻,粪便中有粘液或脓血。严重者可发生微循环衰竭、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三)沙门氏菌引起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沙门氏菌有几千种,有的经污水或食物感染后4~24小时发生胃肠炎,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病人一周内痊愈,但治疗不及时也可造成死亡。有的沙门氏菌可以从消化道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有发热、出汗、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可从小肠侵入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到达全身器官,引起持续高热、乏力、全身酸痛、肝脾肿大,肠壁局部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造成肠出血或肠穿孔,粪便中不断排菌,病程数周。

  (四)大肠杆菌。虽然大肠杆菌存在于每个人肠道,不但无害,而且有益,但大肠杆菌型别很多,有的型有各种各样致病性。1996年5~8月日本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起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暴发流行继而我国江苏、山东等地也陆续有病人发现,该菌引起出血性肠炎值得重视。

  (五)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虽然甲型肝炎病毒也经消化道感染,但经饮、用水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