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名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0:08:4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到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布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
有没有人知道这两句名言出自那一本书?谢谢

这些名言都是来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一书中,具体的书名只是编写者根据其内容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拟写的题目。

1945年8月25日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份名为《突击劳动》的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教育文章《在新学年之前》,1970年9月1日发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致学生们的一席话》。其教育思想产生并发展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期。历史已经证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苏联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时代的要求极其敏感,总是考虑社会与科学进步的前景,善于根据今天与明天的条件及其教育任务来把过去最重要的成果予以现实化、予以创造性地运用――这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特点。

当今天,我们再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述时,竟然发现他的教育论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例如,他说:“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儿得到‘活水’,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没有‘活水’,素质就枯竭、衰退。智慧培养出智慧,良心培养出良心,有效地为祖国服务培养出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再号召:“必须让少年去经常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生活。”他痛心地说:“有时由于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尽量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孩子正常的生活就被打乱。看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不仅在上课时而且也在长日班里遭受破坏,不能不令人感到极大的内心痛苦。遗憾的是,有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上过5~6节课之后还要留在学校4~5小时。留校不是让他们作游戏、休息和在大自然中活动,而是又坐下来念书。孩子在校的时间变为漫无止境的、令人生厌的上课。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指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这些话语几乎是针对当下教育情况而发的。

如今,我们常常为德育低效而困惑,殚精竭虑于提高德育实效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述就为我们提供了“怎样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如下观点:《道德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工作》、《先进的进步的思想和观念是个人优秀品质的源泉》、《人要有一种精神是道德教育的红线》、《引导学生把兴趣的中心放在做人上》、《让学生迷恋上祖国是教师的教育理想》、《应该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少年的思想成长》、《没有发现,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