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0:57:59

中国社会的转型远不如经济的转型那样来得顺利,更不能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定型了。然而,中国自从2006年确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社会转型真正开始有了明确的指向。

中国经济转型从1978年开始,到2003年之后,基本转型为市场经济中的开发型国家模式。然而,关于中国社会向何种模式转型,即中国社会定型的目标模式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一个学术上存有争议的话题。应当说,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也接受了和实现着一些体现人类共同愿望和政治诉求的价值观。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受到了几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约束。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就日益显示出来。最重要的转型特点就是政治转型继续按照中国价值观而非英美价值观推行。进一步说,目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并不主要是指政治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也受制于有关前提约束,这些前提约束条件可以归纳为:第一,中国始终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社会转型的基本原则。第二,中国始终坚持由共产党来主导社会转型。第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第四,中国已经形成的法律框架和政治体制。中国的转型始终受到前提条件的约束。这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实际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性。

从官方的意识形态看,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社会转型的目标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提出这个目标模式的背景出发,可以发现和谐社会的一些理论解释:其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理想社会状态的释解;第二,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公平社会的理念;其三,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认识;其四,中国经济转型期中的一些认识。但是,和谐社会作为一种转型目标模式还缺乏理论概括。

总的说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在世界范围内看是一次巨大的、开创性的人类行为实验,目前的理论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这场巨大实验。所以理论解释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僵局迟早是需要打破的。

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社会转型远不如经济转型成功。批评最突出的观点是认为社会转型误用了经济转型的方式,在社会事业领域大力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而导致社会公益活动的变异。

社会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属性和规律性。第一,社会事业与经济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