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今年南方下大雪,四川大地震想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9:53:56
古人总结:关于天灾与国运的关系--三川危、天下裂矣

《国语·周语上》

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王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第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王。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西周灭亡)

《东周列国志》

时齐境多怪异:天雨血,方数百里,沾人衣,腥臭难当;又地坼数丈,泉水涌出;又有人当关而哭,但闻其声,不见其形。........于是燕王悉起国中精锐,使乐毅将之,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韩将暴鸢、魏将晋鄙各率一军,如期而至,于是燕王命乐毅并护五国之兵,号为乐上将军,浩浩荡荡,杀奔齐国。齐闵王自将中军,与大将韩聂迎战于济水之西。乐毅身先士卒,四国兵将无不贾勇争奋,杀得齐兵尸横原野,流血成渠。韩聂被乐毅之弟乐乘所杀,诸军乘胜逐北,闵王大败,奔回临淄。(齐国差点灭亡)

话说赵王迁五年,代中地震,墙屋倾倒大半,平地裂开百三十步,邯郸大旱。民间有童谣曰:“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地生毛。.....时秦王再遣大将王翦、杨端和分道伐赵。王翦从太原一路进兵,杨端和从常山一路进兵。复遣内史腾引车十万,屯于上党,以为声援。......却说秦兵闻李牧死,军中皆酌酒相贺。王翦、杨端和两路军马,刻期并进。......王翦觇探明白,预伏兵大谷,遣人于高阜了望,只等赵葱兵过一半,放起号炮,伏兵一齐杀出,将赵兵截做两段,首尾不能相顾,王翦引大军倾江倒峡般杀来,赵葱迎敌,兵败,为王翦所杀,颜聚收拾败军,奔回邯郸。.......秦王政准赵王迁之降,长驱入邯郸城,居赵王之宫。赵王以臣礼拜见,秦王坐而受之,故臣多有流涕者。(赵国灭亡)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
(于是西周真的亡了)
-----所以夏商西周的灭亡,齐赵的衰败与天灾有关<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在古代,天灾和朝代的兴亡更替还是有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是迷信上的联系,而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
古代的生产力低下,一旦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全国就会有很多土地的粮食被毁,就会有很多人流离失所,也就会产生大量的流民,不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为国家带来社会治安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会激化社会矛盾,使国家陷入动荡,国家一乱,一些有野心的权臣或是实力强大的外来政权便会有机可趁,如果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受灾国家的君主比较平庸的时候,那亡国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在这一点上,天灾和朝代更替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这种天灾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会很大,但是现代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就算国家遇到比较大的天灾也不会像古代那样扛不过去,新中国建立以来大的自然灾害也遇了不少,比今年这些灾害都严重的也都遇到过,不是都扛过去了?现在一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国家已经有能力应付大的自然灾害,而且现在的这个世界比较注重人道主义,中国地震了,死了很多人,全世界都同情,支援我们,你看前一段时间,法国,德国,美国都谴责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但中国一受了灾,政治问题他们就不提了,马上慰问援助,就算这些国家的政府想趁这个时候落井下石,包括他们自己国家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都不会答应,社会进步了,世界人民的觉悟也高了。另外中国人民虽然受了灾,但表现的很团结,很理性,没有人把气撒在政府身上,倒是党和政府在赈灾过程中的表现使人民更家相信政府了。
总结一下我的结论,首先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完全克服灾害带来的损失,第二,今年虽然两次遭灾,但中国人心稳定,对政府很信任,第三,国际社会同情我们,不会有敌对国家此时冒天下之大不韪趁火打劫。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的国运不会像古代王朝那样因自然灾害而衰落,等度过灾害带来的困难时期,我们的国家马上就可以恢复元气,继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嘿嘿,虽然有点封建色彩,但也不无道理,嘿嘿.现在的社会走到什么程度很多人都很清楚.

中国有过唐山地震,日本有过关东地震也没怎么样啊!

无聊。日本地震无数。什么年代了还这么迷信!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严惩豆腐渣学校的建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