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天不分成严格精确的24小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15:59:42
大家都知道,一天其实不是24小时,而是23小时59分56秒,这就导致四年会有一个闰年.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不重新定义秒的长度,让一天变成精确的24小时呢?据我推算,这样所导致的差别好像四年也不是刚好一天,所以有时候还要重新定义时间.这样多不方便啊!

你错了,闰年不是因为一天是23小时56分04秒引起的。23小时56分04秒这个周期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叫恒星日,指同一条子午线连续两次指向同一恒星方向的时间差。但地球自转的同时还要公转,而公转轨道是椭圆的,这样在经过一个恒星日后,同一子午线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转到面对太阳的方向上。这个周期就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叫太阳日。而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是严格的整天,是365.24219天,多了小数,这样长年累积下来就会形成误差,这才是闰年的原因所在。

不对吧??
根据定义,1900年一个平均太阳日严格等于24小时。你这个23小时59分56秒从哪里来的?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秒,你这个也不对啊?
闰年的产生和时间单位的定义完全没有关系的。由于一个太阳回归年和一个太阳日的时间不可以整除,实际上他们的比值是一个无理数。或者说,一年根本就不是整数天。因此无论使用什么时间单位,都必须使用闰年。而且这个闰年的周期肯定不是严格的4年。
目前标准时间单位是秒,严格来说是原子秒,它是由原子钟确定的,和地球自转无关。
由于地球的自转周期本来就不是非常稳定,也就是说真实的一天也确实不等于24小时,但是这个差距是非常小的。为了弥补这个差距,我们需要在时钟上加入“闰秒”来调整时钟。从1971年到2006年一共产生过23个“闰秒”。

其实秒这个单位也是几经改变的。在百度百科可以查到秒的定义:


开放分类: 单位

古代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家以日圭、日晷、水钟、单摆,利用观测日影的变化或水位的变化来计时。随着科技进步,近代科学家发明单摆钟及石英振荡器,利用单摆或石英晶体的振荡周期来计时。但上述计时方式易受环境、温度、材质、电磁场甚至观测者观测角度等影响,稳定度不佳,须由天体(地球自转、公转、月球公转)周期来校正。

1960年以前,CIPM(国际计量大会)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定义以平均太阳日之86400分之一作为秒定义。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稳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转为基础,定义西元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秒定义更改为:一秒为平均太阳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