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节日,风俗,科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6:22:41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

  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从腊日起,长江流域的农村开始把肥鱼、鲜肉熏制成腊鱼、腊肉、腊肠,有的地方煮豆豉,称为“腊八豆”,北方部分地区受佛教影响,煮“腊八粥”。汉族古俗在腊月戴面具跳巫舞,击细腰鼓,驱傩逐疫。戴面具的巫舞现在发展为傩戏、地戏(面具戏),驱逐疫鬼则发展为卫生大扫除,家家户户彻底清扫墙角、屋顶、墙壁,再加裱糊粉刷,北方的泥屋顶这时要重新抹一次泥,室内外焕然一新。妇女们拆洗衣被、缝制新装。文人学子开始写对联,寄贺年片,祝贺新年。祭灶是在腊月23日用麦牙糖祭灶神,意图在封住灶君嘴,使其上天时不能说各家坏话。?

  祭灶之后,家家忙于碾米磨面,打米粑(北方叫年糕)、擀面条、杀年猪。广州人家家炸油饺,到花市买鲜花过年,以盆桔为必备,取吉祥之意。春节前三天,全国各地家家户户开始在门框上贴春联,门上贴门神。唐朝以前的门神贴神茶、郁垒,挂桃符、画虎,意在驱鬼。唐以后贴秦琼、尉迟恭。五代以后开始有对联,明代始称为“春联”。室内贴年画,现在有的改为挂历。

  除夕(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开始过节,全家吃团圆饭,晚上守岁,放爆竹。上古的爆竹是烧竹子作爆裂之声,借以驱吓山魈疫鬼。后改用火药制作竹管形火炮,仍袭旧称为爆竹。鉴于火药爆竹屡炸伤人,此俗正在改革之中。大年初一,家人及邻居互相拜年,机关则兴“团拜”。初二继续走亲访友。青壮年舞狮子、耍龙、踩高跷。年初三过节完毕,转入日常生活。?

  元宵节的时间在农历正月15日,以观灯为主要内容,并吃糯米面做的元宵。?

  社日是古代汉族的节日,祭社(土神)、稷(谷神),显示出农业民族的特色。春社在立春后第一个戊日,届时人们带着米酒、社饭祭祀社神,祈求五谷丰登,祭毕会餐。此俗在元代衰落,现在还留下一些土地庙和土谷祠。其它已经消逝的节日如上已节(农历三月三日,官民浴于水溪,清洁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