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的结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21:25:23
是软骨吗

百度百科里有详细解释,自己去看 我就不说废话了
鼓膜属于软骨组织

鼓膜也称耳膜,为一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将外耳道与中耳隔开。
鼓膜距外耳道口约2.5厘米一3.5厘米,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鼓膜的高度约9毫米,宽约8毫米,平均面积约90平方毫米,厚度0.1毫米。鼓膜呈椭圆形,其外形如漏斗,斜置于外耳道内,与外耳道成底45一50。致使外耳道之后上壁较前下壁为短。婴幼儿由于外耳道骨部未发育,鼓膜几乎与外耳道底壁平行,因此在检查鼓膜时较难看到。成人鼓膜的长径约9毫米,宽约8毫米,厚0.1毫米。
鼓膜虽很薄,但它的解剖结构有三层(紧张部):
①上皮层与外耳道皮肤相连续。
②中层为放射形和环状纤毛构成,所以有一定弹性和张力。为纤维层(外侧为放射状,内侧为轮状)。鼓膜上方有一小部分,没有中间纤维层,比较薄而松弛,称松驰部,而有纤维层的部分鼓膜称为紧张部。锤骨柄附于纤维层中间。
③内层为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延续。
鼓膜穿孔后,外层上皮层和内层粘膜层能够再生,中层无再生能力。松驰部鼓膜缺少中层。
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于鼓膜上,上于鼓膜中央,因而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很像收音机的扬声器,其中央凹陷处,称为鼓膜脐部,由脐向上稍向前达紧张部上缘处有一灰白色圆点状小突起,称锤凸,即锤骨短突顶起鼓膜部位,临床称锤骨短突。锤凸乃锤骨短突将鼓膜顶起所致。在鼓膜表面,由脐与锤凸之间有一由前上斜向后下的白色条纹,系锤骨柄移行于鼓膜内所形成,称锤纹。经纹之末端恰在鼓膜之中央部,称脐部。在脐部之前下方由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光锥乃由投射到鼓膜之光线反射所致,在鼓膜形态有改变时,光锥的形态及位置常随之而变化。
在锤凸之前及方各有一皱襞,其前者称前襞,后者称后襞。在此襞之上方,鼓膜较松驰,称松驰部,直接附着于颞骨鳞部。在其下方为紧张部,借鼓环嵌于鼓骨之鼓沟内。
为了临床记录的需要,常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即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作一与其垂直相交的直线,便可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及后下4个象限区域。
鼓膜的血液供给:为上颌动脉的耳深动脉及鼓室前动脉和耳后动脉的分支所供给,主要分布于松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