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在内地广设节度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22:44:54
安禄山不久是教训吗.如果是为了安置叛军,为什么不让他们直接回乡务农呢
经过连年战乱,士兵难道没有厌战情绪?社会的主体是农民,他们应该会希望安心耕田吧
请结合背景详细说明

1立功人员也得奖赏啊,叛军也得安抚啊。像郭子仪,已经没办法再升官了,多给几个州的统治权吧。还有一些叛军,人家只是名义上投降,手里还有重兵。朝廷要是有势力铲除他们,就不会接受他们投降了。这是个妥协的结果。

2以后有了先例,立功也好,叛变受招安也好,大都要当节度使,朝廷已经没办法了,只能发个认证吧。要不都学安禄山,朝廷损失更大

当时有大批的安史余党盘踞在北方,还有讨贼有功的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

这时候的唐朝已经无法控制局势了,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这便形成了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安史之乱

    中国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节度使置自唐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唐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又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全国兵数为57.4万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 
    叛乱经过 安禄山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 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6万,很快为叛军击败,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
   洛阳失陷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与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并号召诸郡响应。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师河北,屡获胜利。河北10余郡多杀叛军守将,重树唐帜,切断了安禄山军队前后方的联络,使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想放弃洛阳逃回老巢。唐朝很有讨平叛乱的希望,但杨国忠猜忌驻防潼关的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