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一个地方社会发展的利和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4 02:44:54
要求是从一个广东地方的来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五千年中华文明,悠远绵长,积淀深厚。可以说,古代中国一直是东方文明发展的动力,在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方面对人类贡献卓著,直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
  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阻碍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使其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双刃剑”的特性。尤其是持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成才途径,导致了读书人对权威的迷信、过度的讲究礼仪而缺乏批判精神等等。这种文化氛围不讲求探索,泯灭了创新的火花。
  时代不同了,科技发展了,以与时俱进的观点去看待一种传统文化,则会发现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被延续和发展了。当我们的“活字印刷术”被计算机胶印所替代的时候,我们的印刷教科书在讲印刷术的发展史时,自然会讲到“活字印刷术”吧?那么“活字印刷术”这门我国传统文化中值得骄傲的“科技文化”是否是灭绝了还是继承并发展了呢?
  实际上,当我们以此发展的保护观念去看待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品时,则发现那些精品大都已得到完美的保护、传承或者发展中保护了。
  看看我们的“儒家学说”、“道家道教”、“中国佛教”、“诗歌词曲”、“文章骈赋”、“章回小说”、“书法篆刻”、“中国绘画”、“雕塑造像”、“传统音乐”、“古代舞蹈”、“古典戏曲”、“史官史学”、“书简典籍”、“中华武术”、“棋艺博戏”、“中医中药”、“建筑园林”、“古玩器皿”、“民俗”等等又有多少真正失传了呢?又有多少是灭绝了呢?又有多少是遭到破坏了呢?大多数不是被完美记载继承下来,就是随着科技和文化的需求被改造、完善和发展了。
  要说,真正有破坏之说的也就是传统的“建筑园林”,但也不能说是灭绝性破坏。遭到破坏灭绝的也仅仅是博大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