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补杜甫诗的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3:00:34
请问一个故事的情节。

话说苏轼等四人某日春游,看见墙壁上有一首缺字诗歌,他们四人分别将缺字补上。后来翻阅诗集,才知道这是杜甫的诗,而且原字和四人的补字都不同。

谁能将杜甫的原诗和四人的补字告诉偶?

特别是将这五个字所蕴含的意味简析一下?谢谢!

四才子补缺字

宋代著名才子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情趣相投,经常唱和酬答,结伴游玩。一次,四人游一寺院,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句的最后一字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四人便商议要为这个字补缺。

苏轼才思敏捷,稍加思索,率先吟道:“林花著雨胭脂润。”黄庭坚则吟:“林花著雨胭脂老。”秦观紧接着说道:“还是‘林花著雨胭脂嫩’为妙。”佛印修行到家,缓缓念出“林花著雨胭脂落”的诗句。

所补的这四个字,孰优孰劣,四人争得面红耳赤,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寺院老方丈见状,急忙找到原诗查对,原来最后一字为,“湿”,四人面面相觑。仔细玩味,觉得还是“湿”字更好。一个“湿”字,将“润”的形表、“老”的衰情、“嫩”的色质、“落”的姿态都包容了,融形、情、色、态于一炉,将“林花著雨”的意境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四人无不叹服杜甫观察事物的细致,遣词炼字的匠心。

由此可见,要表达一个意思,可选用的词不止一个。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反复的推敲、琢磨,找出表意最准、最生动形象的那个字或词来,这便是这则趣闻给我们的启示。

曲江对雨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北宋时代,江南某地一座寺院的墙壁上,题写了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曲江对雨》。有一天,著名文学家苏轼与黄山谷、秦少游、佛印等四人一起来到这座寺院游览,他们走到题写《曲江对雨》时的墙下,情不自禁的吟咏起来,读到“林花著雨胭脂 * ”一句,发现最后一句由于年久虫蚀,已经无法辨认了。感叹唏嘘之余,苏轼等四作家相约每人为这句诗的末尾补上一字。过了一会儿,各自都已想好,写出一看——苏轼补的是“润”字,黄山谷补的是“老”字,秦少游补的是“嫩”字,佛印补的是“落”字。无论谁补的字,都没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他们翻开“杜工部集”查找《曲江对雨》的原文,原来被虫子蛀蚀掉的那个字是“湿”字。“林花著雨胭脂湿”,写出了林中花朵被雨淋过后如同胭脂让水弄湿一般鲜明艳丽。细腻传神,逗人遐想。苏轼等四位作家对杜甫用字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