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什么样的人才是隐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2:52:44

我们通常所说“隐士”的概念在现代社会里不存在了应该说,“隐士”是产生于农耕文化,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摧毁了隐士的生存土壤(因为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把社会里的每个人都编织在同一个链条里)。

  历代隐士方式又各有不同,有的隐于山林,有的隐于朝堂,有的隐于佛道,有的隐于书画,有的隐于美酒,有的隐于外任,因此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等级层次也有高下。古人论隐有大隐小隐中隐之说,也有心隐身隐之别,更有朝隐野隐义隐道隐等诸多角度不同的区分。

  现代社会不再有隐士,但却不缺少“隐士精神”,或说“隐逸精神”仍是存在的。

  早在明清时期,隐逸精神就已经的世俗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种文化潮流。从山林走向闹市,从自然走向社会,从超逸走向世俗。这个时期的文人要把精神的快乐建立在物质享乐的基础上,在世俗中获得快乐、潇洒、自在。更多的隐士散见于城镇闹市。他们身在闹市,心却超然于权势之外,身不入深山,而心似高山,与“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山林隐士相比,他们的精神世界更纯洁更高逸。他们是不被称为隐士的真隐,是无冕之隐。如扬州八怪金农,郑板桥、李方膺等三个代表,他们晚年都以书画为生,品性高逸,虽生活在闹市,同样不失隐士文化的真精神。

  直到中国当下社会,世俗化的隐逸仍然是隐逸的主要特点。现在的中国社会,隐逸精神应该是存在的,并且伴随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新的存在和发展形态,或者,对隐逸精神的新的理解而影响着一部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比如我。

  以诗作结:
  《隐士》
  孟郊
  本末一相返,漂浮不还真。山野多馁士,市井无饥人。
  虎豹忌当道,糜鹿知藏身。奈何贪竞者,日与患害亲。
  颜貌岁岁改,利心朝朝新。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
  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
  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
  青青与冥冥,所保各不违。

当然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