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陌生化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字数二三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7:44:56
是诗文赏析方面的内容。。。

艺术是将我们所观察的对象“陌生化”, 这个想法是由一个俄国文学评论家所提出来的,还有一个德国人也有过类似的理论:“间离效果”,那个词的发明来源于戏剧理论,后来被不断应用在电影艺术上。

这种与事物疏离,将对象陌生化的体验,我是很小的时候已经体验过了,这是一种不需要依靠艺术,即使是日常生活都随处可见的现象。偶尔,因无所事事而陷入胡思乱想时,假若此时此刻刚好手里握有一支笔,我便会随便在一张纸上乱写乱画,所涂写的字多是笔划简单又至为常见的,例如天地人等。无意识地重复的写,一遍,两遍,三遍......在不厌其烦的机械的描写下,很快,我的意识就接近恍惚,精神世界仿佛变成一个无边无际的沼泽地,里面充满陷阱。我开始怀疑我所写的字是错误的:这个“人”,确实是这么写的吗?果真是左一撇,右一撇吗?它的意义真是我们一直所理解的“人”吗?那一刻,我会觉得这个字的创造是如此荒谬和不可理喻。凭什么?凭什么如此简单可笑的两撇就代表了宇宙里生理结构和精神世界最复杂的生命形式?有时候,在对这个“人”产生怀疑后,我会求助于另外一种符号系统,我唯一熟悉的外语,英语。我放弃了“人”,开始写“Human”。毫无例外,这个Human 也是经不起怀疑的。H-U-M-A-N,五个字母组合而成的一个单词凭什么就充当了“人”的指代?我反复的念这两个词:REN,HUMAN,REN, HUMAN......从口中发出的音节瞬间就化为虚无,毫无意义。

在那一刻,我会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怀疑论者,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我理解和感知这个世界所凭借的媒介--语言文字在我的意识里彻底沦陷了,被我那孜孜不倦的,让人疲惫不堪的怀疑精神所攻陷,它的脆弱如同泡沫,刚接触到空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如同遥远的地方由风送来的气味,若即若离,让人难以相信它曾存在。然后,这纸上的一堆无意义的线条,丑陋的延伸着,多么像从古罗马帝国或拜占庭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废墟啊。

类似的自我折磨不定期地出现,一个命中注定的结果就是我几乎不相信任何东西,我没有永恒的信念,我对一切都怀疑,更别指望任何一种宗教或者主义或者口号能让我为之奉献。

文字和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宗教和它们的神迹、爱情和爱情的对象与载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愿意接受它的存在,不去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