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和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0:18:37
找5个事例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孔子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刚刚摆脱了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各国诸侯以及官僚臣吏们,为了满足各自的私欲,拼命扩张土地,捞取财富,榨取人民的血汗,以至于根本不讲修养自己的人生规律,只讲现实,只讲财富。而所学的知识也是只供自己的需求而不管别人,明知道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为方式而不寻求,只顾自己的利益,自己欲望的达到,而不管别人的利益、死活。这样的人越多,社会风气就会越衰败;而社会风气越衰败,国家、民族也就越成问题了。这就是孔子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孔子为什么要忧虑呢?他完全可以不忧虑而可以只顾自己的功名地位财富呀?我们知道,人的生存必须要在有人群的社会中,一个人是无法孤独一人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而在这个有人群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就很重要。处理好这些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每个人所必须要做到的。若是我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大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也就会分崩离析,最后会形成你争我夺、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局面而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孔子之提倡“仁、义、礼、智、信”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有着崇高的目的的,是为着人类幸福生活而倡导的。这也是孔子“好古”继承周礼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这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抗清义士夏完淳,十七岁血洒刑场。他在狱中书赠难友诗中的名句“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毫无疑问是对气节的升华。气节的升华极为严峻,一般要通过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