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电视是哪个年代的事啊 ?麻烦知道的人告诉我``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3:48:12

无声电影
出自Cinepedia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无声电影,亦称“默片”,是对有声电影发明之前所有电影的统称。电影诞生之后,由于电影声音技术的局限,早期电影是有影像而无对白和声效的电影。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无声电影多采用单画面的字幕来表现重要对白和音效,故也称“默片”。有些院线在电影放映时,会在现场由音乐家根据剧情发展进行即兴伴奏。到了19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发明,《唐磺》(1926)、《爵士歌王》等影片开始在部分地采用有声技术,使当时的观众非常震撼,无声影片注定要被有声电影淘汰。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间幕
3 现场音乐与声音
4 演出技巧
5 播放速度

[编辑] 历史
因为默片没有与影像同步的声音或说话,所以会加入所谓的“间幕”,以文字表示向戏院观众展示主要对话,甚至对电影内容的评价,或后来发展的暗示。所以间幕的写手就成为了默片时代的电影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专业,很多时候都与剧本写手的职位分开。间幕(那时候通常称为字幕)自身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一种视觉上的元素,有著对电影本身或电影里的行为的一种阐释或简介;甚至可以提高戏院内的气氛。

按照当时的说法,第一部“百分之百”有声电影是1929年上映的《纽约之光》(Bryan Foy导演)。此后,随着有声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影像、声音结合技术的发展,电影彻底走上有声电影的道路。

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茂瑙等,他们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艺术。有声电影诞生初期,这些默片艺术大师对有声电影的出现产生过强烈的贬斥和抵触情绪。的确,早期有声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幼稚,曾对默片蒙太奇艺术的精妙产生过不良作用,但随着它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断发展、成熟,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电影发展的方向,许多默片大师也开始尝试有声电影的创作。

[编辑] 间幕
播放默片几乎时时都需要现场的音乐,1895年12月28日,在卢米埃尔电影于巴黎的首映中,有了第一位现场钢琴师。一开始,人们一直认为音乐不可或缺,对气氛或培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