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诗无达诂的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0:32:15

一、因为阅读者的人生阅历不同。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性的精神活动,读者在鉴赏中所获得的,可以是作者所表达的,也可以与作者的意图相径庭,这主要是在鉴赏中,对于作者所创造的审美意象要进行再创造,而不同的读者因为阅历的不同,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即使欣赏同一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象也是不同的,达观时,万物皆好,悲伤时,乐景亦哀。这里所说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不仅指通过自己的直接的社会实践所得来的经验,也应包括读者从文化遗产特别是文艺作品的阅读中所得来的经验。

二、因为阅读者的理解角度不同。

阅读、鉴赏诗歌,是以对诗歌的内蕴的理解为基础的,阅读者的情感倾向、思想水平不同,对同一诗歌的感受、理解、评价就不同。另外,阅读者的审美观点、艺术趣味、欣赏习惯的差异,也是使得“诗无达诂”形成的原因。

三、因为诗歌语言的不确定性。

诗歌等文学作品是借语言来做雕塑描写的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阅读者要在领会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阅读体验,去解读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而诗歌语言存在语义的多义性,它首先表现为能指与所指之分,能指是指作品语言的字面意义,所指是指作品语言的隐含意义。

诗无达诂,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实质指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
“诗无达诂”,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春秋战国时代,赋《诗经》断章取义成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蒲癸曰:……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这在当时典籍的记载中多不胜数。既各取所需而属“断章”,借古语以说“我”之情,因此,所引之诗,其义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