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价位15万左右的轿车,买什么最好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1:38:49
请说出您推荐车型的优缺点,谢谢

建议购一汽大众-速腾1.6L的, 近期有优惠活动价格区间:13万多。近期我的朋友也在选购该价格区间的车,经过多方比较、试驾,日系车和国产在操控感方面都不如德系车,最后也锁定速腾。不建议买日系车,看看以下对日本车与欧美车的对比。
关于汽车的概念,欧洲人想的是我用它横贯欧洲不能有问题,美国人想的是我从美国的东海岸开到西海岸它得好使。而日本人在回答中国人责问为什么使两年以后哪哪都是毛病时,是这么说的:“在日本,你就是天天住在车上,一年也就跑一万公里。 谁能想到你一年就跑五万公里!日本人开3年就换车了,你非得开15年,你怨谁?”
欧美人发明汽车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无到有的想象、钻研。日本人学做汽车是为了赚钱。所以他把别人有的拿过来琢磨怎么做的更便宜!日本车打入美洲市场是能源紧张,油价上涨的70年代--它最省油。大家知道车怎么能省油么?--车轻!(风阻系数并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风阻系数 的作用是与速度有关的。)为什么在日本车迅速占领市场的时候,欧美人(特别是德国人!)却不生产同样省油的廉价车与其竞争呢?是因为他们作汽车的目的不一样!
德国人在想让汽车轻的时候想的是把钢板换成铝合金,这一下成本高得吓人!日本人在想让汽车轻的时候直接把2个厚的钢板换成0.8的。结果是既降低了成本又省了油!德国人真的没想过这么做吗?真个这么笨吗?德国人真的没想过这么做!但却绝不是笨蛋!
前面说了,因为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二者对汽车概念的理解不同,又说了二者造汽车的目的不同。结果造成什么直接的结果呢?
举个例子:
两个人各自开着日本车和德国车以同样的速度撞墙,50公里的时候,日本解说员对驾驶员说:“你看,这是最新科技:发动机下陷技术,保证不会进入驾驶室造成对驾驶员的伤害;这是利用塌缩吸能原理制造的三级吸能结构,确保其通过充分变形来吸碰撞能量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车已经报废了)。
德国的解说员只对驾驶员说了一句话:“看,没问题。”然后是时速100公里,撞完之后德国解说员不好意思地对驾驶员说:“对不起,您的车报废了!”日本解说员大声对驾驶员骂道:“活该你死,开这么快,你还敢撞墙?”
德国人想的是要把发动机室做坚固,以确保在可能出现的事故中尽量把车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为了人的安全要把驾驶室造的更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