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认知上是如何判断“是”与“非”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23:26:12
我们对事物作出“是”或“非”的判断,太简单不过了。

但这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好奇ing

生理的,逻辑的,哲学的,……有啥说啥,谢谢

哲学上就很复杂了

生理上虽然复杂 但是毕竟有一套研究的方式

目前看来 大脑做是非判断可能是一种模糊判断

以前观点是: 模式识别的方法 就是人在出生后的生活中 不断接受事物 这些接受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训练集 然后人会自己判断 当然有对的也有错的(这个对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取向的),这些判断其实就是一个分类函数,最简单的就是二分吧 根据后验概率的大小做判断

比如 今天下雨还是不下雨
首先 你有一个先验的经验:一般下雨的情况少
然后 你观察天气阿什么的,发现天很阴 你知道阴天下雨的概率大 所以你会修正自己先验的判断,但是“阴天下雨的概率大”究竟是多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似然”问题,很多人都在研究

其实 我们这一辈子都在调整自己的“似然”,因为先验的东西比较固定,是由社会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你的似然比较合理 你的判断也就比较合理 我们正是在大量的社会经验中 大量的训练集的基础上 调整着自己的似然 也调整自己的分类函数(不仅仅是似然了 很多模式识别的理论中的分类方法)

你这个问题 我也曾经想过 从生理和工程的角度 想要研究清楚难度简直不可想象,大脑的复杂性,数据海量性,以及现在提出的模糊判断,但是我觉得从生理的角度出发,研究大脑的电信号传导(就像半导体PN结)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

我的想发 随便说说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