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招安思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3:58:21

这是个悲剧性的结局,它通过这个情节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提出这个忠义说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就是李卓吾,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续》,他评《水浒传》抓住了两点:第一点,他认为《水浒传》这部小说是一部发愤之作,为什么是发愤之作呢?他认为作者是身在元代、心在宋代。他因为愤怒当时宋代的灭亡,认为当时的朝廷的那些文武大臣,都不行,他们没有忠义,这个东西是很缺乏的。他是出于这个背景写《水浒传》的,这是他立论的一个根据。第二个根据,他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他认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报国,他认为是忠义之烈也,忠义里面也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这是李卓吾的看法。

历史上历来招安都是恩威并施,

能剿当剿,能抚则抚。

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武装战争是必要的。

另外还存在沟通方面的因素,部分武装起义领导传统思想严重,如宋

江,他就是朝廷沟通的对象。

其次,朝廷招安也存在缓兵之计的一层面,一边……一边……。

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利用,以夷制夷。

谁拳头硬谁是老大,次之可以当老二,再次可以当老三。。。
这可以说是朝廷爱民的表现 ,其实这也是朝廷懦弱的表现

当然水浒传只是一部文学典籍,并没有太多的历史资料去考察。只是根据当时在宋徽宗的年代所延伸出来的一部文学作品。就招安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为什么,宋江出道就是一个官,从他上梁山的那天起,在他的骨子里面就一致想招安的,就是说他没有反骨,到以后俘虏的一些朝廷的大将,为什么会和宋江一起上梁山都是因为宋江向他们承诺将来一定会向朝廷称臣的,所以才有了108将的聚义。我们看水浒可能会觉得很气愤,觉得宋江应当率领众将士杀上皇宫夺了皇位做皇帝,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啊。如果说真的有这么一个历史 ,他也绝对不会实现的,不可能成为皇帝的。

我到觉得,他的初衷是好的。

他劝人家落草时,也希望人家牢记“如得朝廷招安,……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他招安也是为了兄弟们着想,总不可能落草一辈子,日后总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