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什么高尚品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23:15:09

从鲁迅先生的文字及他同时代名人的文字里,可以看到先生短短56个春秋的一生事迹。先生对礼的操守,事母至孝,对弟悌让,交友至诚,为人兼爱。而理,在鲁迅先生的杂文里,处处都是证明。先生与某些人的文字交恶,皆因“理绝不让于人”的缘故。曾记得一个外国著名哲学家说过,好象是“在真理面前,没有亲情”的话。 鲁迅先生与之交恶的最典型例子,当属林语堂和胡适两位先生了。他们因《新青年》走到一起,与林语堂的为人和胡适的为事,都是因理的分歧,而发生了分道扬镳各自的人生之路。林语堂先生这个人的性格,我还真有些难以把握,用难得糊涂来概括,似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大致的情况是差不多的。他对鲁迅与陈西滢的辩驳文章,不论是非曲直地以“都是偏见,世上没有真理”来和稀泥,固然有因两个人都是他的朋友的原因,但对真理的放弃,其人的人生态度,可见一斑了。他的这种人格特征,让鲁迅很有些看不起的。以后,如果没有文字的交往,鲁迅对林语堂先生,那是敬而远之的。相较于林语堂先生,鲁迅对胡适先生还是敬重多些的,概因胡适之虽然有“老好人”的名头,但他的立世之道,还是为事。胡适先生的一生轨迹,就败在立场不坚持上,这或者,是他性格中,还是有理想主义的浪漫因子的结果。胡适先生的见溥仪、入内阁,这与他当时做的社会事业和时代的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悖谬,而形成了一种讽刺意味。鲁迅就专门写文章调侃过胡适先生见末代皇帝的事儿,其意本是还当胡适是朋友的警醒用心,却被胡适先生疑之为讽刺和挖苦,错过了他们和解而再次携手的最后契机。 鲁迅先生的理,是剖析事件,是追根溯源,是借鉴经验,以逻辑的推理,采公认的常识,对他笔下的任何问题的解判,都通达顺畅而清楚明白。先生并不是一个得理不饶人的无知之辈,更不是不礼让于人的妄人,这从他那《痛打落水狗》到论“费厄泼赖”的一系列名文的心声中,我们可以解读并感觉到。 只要不怀成见,研究并了解鲁迅及其文字,并不困难的。鲁迅先生对于理和礼的认识和清醒,从他时时对自我的解剖可以窥见的。礼属道德范畴,理却是一个国家的法制概念,所以礼从属于理。也只有一个讲理的国度,礼才真实自然而不虚伪。鲁迅先生在这一方面,是清醒得最彻底的一个人。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