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高考了! 我想查一下中国的“仁”【孔子等人】在中国是怎么传播的【在各个朝代】 谢谢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9:34:29

历代儒学之士在理论上的大力阐发,封建帝王在行动上的推崇,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广为流传。

《二十四孝》始成于元代,多数人认为是郭居敬撰辑。

《二十四孝》在民间的影响巨大,流传甚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它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稳定统治的需要,历代帝王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二是经过几代儒学之士的阐发,孝悌观念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在一般民众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宣扬这一观念的《二十四孝》自然容易被民众接受。

《二十四孝》所选孝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说,包括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孝子;从社会地位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从年龄上说,孝子中有幼童,有成年,还有老人;老莱子戏彩娱亲,汉文帝亲尝汤药等等典型事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二十四孝》为各式各样的人物树立了孝行榜样。

然而,《二十四孝》的流传具有双重性,它既对社会人伦秩序的维护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人们心目中人道性的“孝”的观念,从而导致了“愚忠”“愚孝”现象的发生。

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不是重点 不要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