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与疆域变迁的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3:55:04
简述

“中国”这个名称的内涵,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从字义上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古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人,称其四境的民族为蛮、夷、戎、狄,华夏人居中央,遂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大致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如《史记》的《齐太公世家》、《天官书》、《匈奴列传》等篇都把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也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汉族建立的南朝叫做“岛夷”;而同时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北宋、金、南宋均自称“中国”,彼此互不承认对方的“中国”。
“中国”一词所指的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之地(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亦即指周天子的直接统治区;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含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统一以后,更从政治上加了一层有力的保证,并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不作他用。
“中国”一名虽然早在3000年前已见于历史文献,但它原先只是一种地域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代,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例如汉朝,正式国号是“汉”,匈奴在与汉朝交往的官方文书中也称“汉”,而不称“中国”;又如唐朝,正式国号是“唐”,吐蕃、渤海等政权与唐会盟的盟文中称唐朝为“唐国”或“大唐国”,日本则称中国为“唐土”。其后如宋、辽、金、元、明、清各朝,国号分别是“宋”、“辽”、“金”、“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