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关于狐狸和獾的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07:00:28
里面包括这样的情节:狐狸和獾都可以变成人形;狐狸装死,獾变成人形拿着假死的狐狸皮毛去卖

善良的狐狸

在人们眼中,狐狸一直是阴险狡猾、心肠狠毒善于玩弄花招的危险分子。在诸多寓言故事中,狐狸大多充当的是反面角色。《狐狸与乌鸦》中,狐狸用吹捧的方法,骗取了乌鸦口中的肥肉,使乌鸦后悔莫及又无可奈何;《狐狸拔牙》中的狐狸用献媚的方法拔掉了狮子大王口中的牙,使狮大王死无葬身之地;《狐假虎威》中的狐狸采用谎言,骗得老虎落入圈套,使狐狸奸计得逞;《酸葡萄》中的狐狸是一个心理变态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如此这般,狐狸臭名远扬,天下皆知。
《本草纲目》中写道:"狐,形体像小黄狗,但鼻尖尾大。性情多疑审听,善变鬼怪,有黄、黑、白三种。白天在洞穴伏着,夜间出来偷偷地觅食,气味极臊。"此外还写到狐口中涎液的取法及功效:"用小口瓶盛肉,放在狐常行走的地方,狐狸得不到瓶中的肉,会在瓶口徘徊,口涎会流入瓶中,就可集到了,可用来调配媚气十足的药品。"
其实,人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往往存在顽固的偏见与错误,在很多时候,其认识不符合事实,甚至与事实相反。实际上,狐狸是一种聪明可爱的小动物,它与阴险、狡诈、恶毒无关,我们大大地冤枉了狐狸。
我想,我们在寓言故事中把狐狸当成反面角色是毫无道理的。当然,这是文学作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必太较真。而《本草纲目》作为科技图书,对狐狸的偏见就令人困惑了。《本草纲目》中说狐狸善变鬼怪是缺乏根据的,这大概来自传说,而没有得到证实,这就属于显而易见的主观臆断了。而说狐涎能调配成媚气十足的药品,这也很值得怀疑。依笔者愚见,狐狸的涎液大概与猫、狗、兔的涎液没有太大的差别,说狐的涎液能制成媚药大概也是捕风捉影,认为狐是媚态十足的动物,其涎也含有媚态"因子"。假如是这样的话,那就是我们人类的愚蠢了。
我觉得,在狐狸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这些也许在原有的思维定势下,被我们忽视了。
狐狸是十分聪明的动物。狐狸多疑,在当今阴谋丛生、陷阱遍地、强权横行、弱肉强食、生存竞争极其激烈的世界中,狐的多疑实际是一种聪明与智慧,它的用意全是在于自保。寻求自保是动物本性,也是上帝赐予动物的权利。我想,在自然界中,对狐狸产生威胁的动物很多,其中包含着人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狐狸放弃了警惕那肯定是一件可悲的事,那样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