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两篇材料,帮我提炼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3 04:54:56
(一)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孔子有个学生到国外去,恰好碰到有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出了他。回国以后这个学生既没有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
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这个学生仗义,人格高尚。
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作美谈。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不仅没有表扬这个学生,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是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
孔子指出:由于这个学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出来产生犹豫。因为垫钱把他赎出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人们就会说自己不仗义,不高尚;不去官府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从客观上讲,这个学生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
(二)

孔子有个学生看见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不帮写也行,帮我提出观点或提纲,我可以根据贡献多少给分

我不同意上面说第二个是个反面例子.
应该是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就会得到多大的回报.
第一个:当社会中某中思维已经形成了定事,且这种思维对社会来说是良性的,我们就不应该去破坏,去做和它相反的事.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怀疑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就好比现在履行义务和遵守法律是统一的.要是谁只做好事,不接受政府社会对他的回报,那媒体会不会说他是个大好人之类的..
当然,提炼出来的观点都有正反两面性,关键是看你比较倾向哪一种?就象我和光辉神绥及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样.
希望可以启发你.

第一个短文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要随着社会形式走,不要破坏自然规律,至于第二个,应该是个反面例子,救人要舍己为人,不求回报。这样才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