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为( )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1:00:48
括号里填上一对反义词

古为今用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洋为中用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

[词 目] 古为今用

[发 音] gǔ wéi jīn yòng

[释 义] 弘扬古代的精粹,这个时代的精辟,为今天所用.
[出 处] 毛泽东《书信选集·致陆定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示 例] 研究古典文学要坚持~的原则。

[用 法] 作定语;指继承文化遗产

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古为今用”,这与历史上不少君王主张修史治史都应当着重“古为今为”如出一辙。当然,历史的本来面目一经“古为今用”便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我们读当代编撰的史书,只能窥得历史的一丝缕音迹。每个朝代的史学家都在极力用历史的“今用”效果来换取当权者的欣赏。这样,真史、信史自修史、治史始便已变作伪史、盅史。尤是在中国,历史为王朝统治的政治服务早已成惯例。所以,当我们今天仍然面对历史的“古为今用”时,不免林生出许多的疑略:它是取古史为借鉴,不重蹈覆辙,还是纯粹地为当时政治统治服务为要旨。
在50年代的中国,以致后来的60年代和70年代及80年代前期,我们的史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陈虎在《20年史学的反思及其发展前瞻》一文中指出:“学者们认为,在建国以后的史学研究中,主观歪曲的甚多,对历史客观真实的研究较少。”由“以论带史”即根据规定的观点去进行历史材料的取舍、剪裁,用以印证在本本上早已定性的结论,进而发展成为“以论带史”,即按照现实和政策的需要任意编篡史实,最终将中国数千年丰润广阔的社会发展史,仅仅描绘成“农民革命战争------建立封建王朝------让步-------农民革命战争失败------再进行农民革命战争”这一简单的循环模式。史学研究完全变成了现实政治的工具。陈虎所述及的,亦为毛泽东所提倡的“古为今用”的实质。抹煞、颠倒、任意裁剪历史史实,是当下史学家最无能的技艺。以范文斓为例言,他一直号称自己修史、治史坚持求真、求信,但他却并未曾在对待历史上求真求信。
关于“古为今用”,范文斓也曾作过发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