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9:46:54
描述一个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例子。并根据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一个老师让交的论文 跪求!!!!!!

:1897年,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特瑞普里特发现,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24英里,在旁边有人跑步伴随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1英里,而在与他人骑单车竞赛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2.5英里。 ...
关键字:社会助长与惰化 组织管理及组织心理学

1897年,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特瑞普里特发现,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24英里,在旁边有人跑步伴随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1英里,而在与他人骑单车竞赛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2.5英里。因此,特瑞普里特认为个体在进行作业操作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是与他人一起从事一项行为操作,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他把这个现象叫做“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后来,有很多研究证实了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果。事实上,我们有时在从事一项行为操作时,他人在场的确可以使我们的行为效率提高,但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我们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使我们的工作效率下降。比如,在考试的时候,考生就特别害怕监考老师走到他们眼前,有的人甚至在老师站在旁边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这种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为社会干扰。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助长或社会干扰呢?心理学家指出,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动力,这种驱力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了的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对个体起促进作用。就简单工作而言,他人的存在有助于个体效率的提高,对高水平的人来说,他人的存在就可能起助长作用。但是,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尚未完全学会的行为时,动机的增强反而会破坏个体的表现,例如,在解较难的数学题或记忆新的语文材料时,若有他人在场,个体的工作效率往往会下降。可能的原因是他人的存在会分散个体的注意力,当简单的工作不需要个体投入全部的注意力时,人们可以通过更加努力来弥补自己的分心,但当进行复杂的工作而分心时,这种努力就无法弥补分心所造成的损失。

还有一种与“社会助长”相对的他人对个体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当群体一起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