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扭秧歌的人》属于情绪舞还是叙事舞?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4:10:44
如题

叙事舞一个扭秧歌的人
沉寂的空气中飘来一缕幽咽的二胡乐声,由远及近,又由近趋远,个中加杂着感伤、凄凉,也充满了撩人心绪的幻梦、回忆与憧憬。令人惊奇的是,那颓然的老者竟在乐声中够到了“生机”,眉宇颤动,肩胸扭拧,头身摆摇。倾刻间,他居然挺身跃起,手舞红绸,顿足踏地,俨然一个“活”的生灵。待乐声扬处,他却突然倒地,杳无了声息。

转而,乐声透出了亮色,分明显现了些许“喜气”。一群乡间的歌舞后生们围拢着,一位年轻的舞者,手中一条红绸潇洒飘逸地舞动在他们的中央。他犹如一架放电的机器,四肢发射着无限动能,“疯魔”样地舞蹈着,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舞”尽。后生们呆看着,猛然间,也从心底爆发出一股无法抑制的激情,每个人都舞动起自家的绸条,让身体肆意流动,迸发出心灵的吼声。他们跳着、唱着,流着泪,穿过那老者,去找寻那属于自己的“生命境界”。此刻,台上台下,舞者与看客,全然地投入,统统“忘乎所以”了。

时光的轮回总那般无情,空寂中又弥漫起二胡那扯人心肺的忧郁与莫名,强拉那迟暮的老人脱离人生中那惟一的梦境。但即便如此,老人依然实现了“死”的涅盘,在他那极其微弱的动作世界里,锻冶成的仍旧是秧歌的纯净,他用自己的躯体凸现出庄户人的性格,换取了生命的“永生”。

作为编导者,张继钢强调的是对生活的感受力。舞蹈是重形式的艺术,而舞蹈形式的气象万千,在给人以丰富想像空间的同时,必须具备深邃的文化内涵。它应是一种文明的载体,一个生命群体的意识体现,因而它是“形”与“意”的结合。张继钢的编导观念是:“米”(题材)搬上舞台应该是“酒”。《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这种“酿造”的结果。张继钢从众多民间舞者身上,感悟到秧歌的生命情调和活力,领会了秧歌艺人的质朴与执著,因而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动。他借一个秧歌艺人的一生,描绘了全部秧歌艺人的人生况味。这是一出饱含了黄土文明特质而又情感丰厚的人生悲喜剧,寄予了编导者对这块土地无尽的眷恋、对这方生灵深切的关注,因而才有了这透过表象上的民间“玩意儿”的挚爱,直至人类生存价值与生存心理的深层关怀。当然,这种关怀是整体性的,符合“黄土文化”这个统一体的状况,所以显得那么真实、率朴,那么“油然而生”。这里的每一歌、每一舞、每一喜、每一悲,都浑然天成于一个鲜活的“个体”情境中,崇高而美好: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