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的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3:24:11
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事主非无禄,浮生即有涯。
高斋依药饵,绝域改春华。丧乱丹心破,王臣未一家。
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
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

诗的第一句中的“谷口”二字,暗示了“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云云皆称“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可以想见,春到谷口,当更具一番景色。然而,此番归来却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景象,才使得诗人欣喜地发现了另一种可贵的美——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这就使诗人以压抑不住的激情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怜”者,爱也。爱的就是它“不改清阴”。“不改清阴”,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钱起正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令人回味无穷。

此诗记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钱起的故山草堂在蓝田的谷口,故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为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的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对比是以鸟声稀等春光将舍我而去的凋零景象与幽竹撑一伞绿葱葱的清阴来迎我而构成的,“稀”、“尽”、“飞”三字一串而下,写出了春将逝去的感伤,而“幽竹”、“清阴”与“待我”则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