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鉴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6:44:36
急需

悲秋。萧索的秋季,庭院中的秋草染了霜,诗人见此情景,不免思念家乡的兄弟,而这份相思比以往更加浓。
第二句也可能是一种对写法,写诸弟思念诗人来反衬诗人对他们的思念。

闲居寄诸弟(秋草生庭白露时)
唐五代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你所提出的这一句主要是点名作诗的时间,秋草生庭,是秋天,白露时也是秋天,可以说是秋晨,在这样一个时间,一个故园,长满挂霜的秋草,可以看出院子的萧瑟潦倒,
没什么更特别的意思,倒是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苍凉无聊的心境,是一种孤独的孤寂。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中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在表面上,这首诗,除第三句直抒情意外,通篇写景;而从四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看,正是这第三句在全诗中居主位,其余三句居宾位,一切雨中空斋、江上流莺以及杜陵草青之景,都是围绕第三句而写的。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又说:“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这首诗的第三句,如他所说,是“立一主以待宾”。这样,上下三句就不是乌合的无主之宾,“乃俱有情而相浃洽”。换言之,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相互浃洽,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