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成都的端午节民俗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2:22:39
同上!!!
最好是有关端午节来源的。

中国节日食品。又名角黍。为端午节所食。粽子在晋代已经出现。晋周处《风土记》已有五月五日用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的记载。出现的原因说法不一,以祭屈原说影响较大。据记载,中国古代粽子的名品很多。如南北朝时有益智粽,唐代长安有庾家粽子、九子粽,宋代的汴京、临安有巧粽、栗粽、果粽,明代的苏州等地有果馅粽,清代的扬州有火腿粽,广州有灰粽、肉粽、筒粽,台湾有肉粽等。如今,粽子的著名品种则有浙江省嘉兴市“五芳斋”的鲜肉粽、八宝粽,广东省肇庆市的裹蒸粽,北京市的小枣粽等。
现代粽子的制法:糯米用水浸泡两天,用芦叶数片折成漏斗状,把米装入,再折成三角锥形,外面用线捆扎起来放入锅内盖严,大火煮熟即成。粽子的包装材料,还可以用箬竹叶、竹筒、荷叶、玉米皮、棕叶等。馅料也可用黍米或再加入枣、栗、赤豆,以及鲜肉、火腿、叉烧、咸蛋、豆沙等。其形状也可以包成枕头形、秤锤形、菱角形等。粽子一般煮熟后趁热食用,也可待其冷却后食用或切片油煎后食用。粽子在古代就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闻一多的考证,早在屈原投汨罗江之前,吴越一带就已有过端午节的传统了。

赛龙舟,吃粽子,最初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取悦水神———也就是蛟龙。

又据《风俗通》和《荆楚岁时记》记载,妇女过端午节,还要在手上缠五彩丝,头上插用彩纸剪成的符并煮兰水洗澡,每家家门前都要挂艾,将它做成虎形或人形,并饮菖蒲酒,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刀兵、避邪和避瘟气。

看过《边城》的人,不会忘记沈从文笔下湘西的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还要穿新衣,用雄黄酒在额上画“王”字,比较特别的是在码头看年轻小伙子凫水捉“绿头长颈大雄鸭”,这个习俗,其他地方似乎没有。翠翠第一次见到傩送,就是在一个端午节的夜晚,在看完了赛龙舟之后,独自一人在码头等她爷爷,唯一陪伴她的,是一只不会说话的黄狗。

据《续齐谐记》记载,人们最早是用竹筒贮米投水来祭祀屈原的,汉建武中,屈原白日显圣,说大家投入水中的祭物都被蛟龙抢去了,以后要用楝叶塞住竹筒口,并用五彩丝线缚住后,再投入水中,因为蛟龙怕楝叶和五彩丝。这自然是小说家言,不能相信的。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