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彼岸的青春》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8:48:38
从专业角度分析纪录片,急啊急,谢谢

纪录片《彼岸》首先纪录了一出戏的诞生,有先锋色彩的民间戏剧工作者牟森排练和演出了一个实验剧《彼岸》,由诗人于坚根据高行健《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改编,目的是试图对"彼岸"这个汉语词汇进行解构。该戏由牟森在电影学院训练一个从社会上招来的短期训练班来完成,为期四个月,成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如东北、云南到北京来寻梦的的十八、九岁的孩子,普通话还说不标准,他们所拥有的就是青春的身体。在电影学院的一间教室里,牟森带着他们摸打滚爬欢笑嘻闹在一起,吃着低劣的伙食,用《社会主义好》的歌声富有讽喻地进行形体训练,在一根绳子上爬行,去追寻"彼岸"是什么。最后是演出,训练的教室被铺天盖地的报纸糊了起来,请来的北京各路文化名流和外国友人拥挤在边上,孩子们忘情地、投入地、声嘶力竭地喊着、摇摆着、跳着、跌爬着,在演出结束的掌声中,伴随着闪光灯的辉映,我们看见泪水、汗水和报纸的油墨糊满了他们的脸和身体。他们簇拥到牟森的身边,把牟森团团抱住,用手在他的头上抚摸,把脸贴在他的身上摩挲,然后把他高高地抬起来欢呼,——很自然地,牟森是他们的精神领袖,那的确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情景,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时刻,很多观众泪流满面。戏后的座谈会上,各路文化人用各种翻译体的的高难度词汇和复杂的分析竞赛般地赞扬了这个戏,记得其中还有人说这个戏"解构"了一个在黑暗中肩着闸门的"巨无霸"的形象,——谁都知道,他指的是鲁迅;我曾经对蒋樾说,从这个片子的结构上说,我以为座谈会这部分太长有累赘之嫌,但是从另一方面上说,它给我们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评论保留了一份怎样的备忘录!

朋友,你这个问题
我建议你去专业的论坛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