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种草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9:41:52
以前听了个故事,说是老和尚让小和尚在院子空地上种草,小和尚买了包草籽,洒的时候有的被风吹走了,师傅说:“随性”。有的被小鸟吃了,师傅说:“随遇”
后面的忘了 哪位强人能帮帮忙告诉我啊!谢啦!

三伏天,禅院里的草地枯黄一大片。

  “快点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着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吹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可真的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有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随喜。”

  好一个大智大慧的禅师呀!“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说的虽是种草,讲的却是深刻的哲理。这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这随不是随便,而是瞅准时机,把握机会,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人生需要这样一种“随”,我们的教育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随呢?

  教育需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天性。夸美纽斯主张“教育适应自然。” 他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他说:“当孩子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他是不能够受教育的,因为他的悟性的根芽离地面还太远。”这句话看似不可理解,却非不无道理,当我们的教育与孩子的接受水平与学习能力相距甚远时,我们的教育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吗?

  教育不需要任何功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粒粒撒在他们心田的种子。这种子不一定晚上播撒,早晨便能吐出嫩芽,需要教育者的耐心,需要教育者的等待。只要我们耐得住寂寞,那种子发芽指日可待,说不定哪天就会给你一个惊喜,面对这惊喜我们不需要手舞足蹈,也不需要夸夸其谈,坦然面对,莞尔一笑,随喜罢了。也许在我们的教育时段里体验不到种子发芽的惊喜,但只要那种子是饱满的,是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