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改进的案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3:38:24
我已经知道了帕累托的定义

但是,有没有谁能够给我举几个案例,现实的案例来说明这个概念呢?!

谢谢啦!

该不该把钱给“骗子”?——帕累托改进的一个案例
  可能很多人在路上都遇到过可怜兮兮的母女或者是老两口,把你拦住,说是初到贵地找人,钱包丢了,没有路费回家,求你发善心。这种借口不用考虑,十次有十次是在骗人。我要讲的是这个时候善心要发,应该给他们钱。
  有些人给了钱以后可能会后悔,因为施舍时出于善良的冲动。自己又不缺那几块钱,将心比心,能够体会到遭遇这种不幸的人的可怜。事后又突然发觉这是个骗局,不过是假扮成受害者,骗人钱财。于是感慨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绝对不再相信。

  我本人遇到过两次这种事情,一次是在石家庄火车站前,一对母女,穿着朴素,一眼看去是山里村里人的打扮,说是山东潍坊人,去石家庄见亲戚,刚下火车钱包就被偷了,回不了家,让我给点路费,我二话没说拿出钱包,把零钱都给他们了;第二次是今年四月在上海,在复旦门口遇到老两口说来学校找孩子,也是没钱了,回不了家,这次我又破费十块。给钱的时候虽然觉得事情蹊跷,可是出于心底的善良还是忍不住把钱拿出来,后来仔细回味后,认为自己是做对了。

  如果一件事情能够使至少一人的支付得到提高而不使任何一人的支付下降的话,这件事情就能提高社会的总支付,这就被称为一个帕累托改进。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情感。路人出于发自内心的善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拿出对自己来说微不足道的,可有可无的几块钱做一件扶弱济贫的事情,自己的善良不仅得到发扬,而且如果旁边有同伴,还会让同伴觉得自己至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路人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也会提升。显然此事对路人是没有伤害。

  对于“骗子”,我想他们如果不是真穷,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出此下策在大街上和路人要钱,可能他们真的在家乡很穷,因为祖祖辈辈就穷,穷就上不起学,上不起学就没文化,就没有谋生的能力,他们是天生的弱者。他们没有偷,没有抢,只是利用一下别人同情弱者的心理,换得几餐饭钱。他们不仅没有伤害别人,而且还唤起了当下人们普遍缺失的对弱者的同情心,让人们觉得自己还有善心。显然“骗子”的支付也提高了。

  有人可能愤愤不平的反驳我说:”不就是个要饭的么,直接要就行了,还骗人。要的话会给,用骗坚决不给他们。“ 我的理解是:他们要骗,说明他们仍有尊严, 仍然担心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