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于坚的诗《事件:棕榈之死》的全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2:12:53
求诗人于坚的长诗《事件:棕榈之死》的全文,能贴在这里更好啊,高人们拜托!我在网上搜了蛮久的都没找到。

老兄.我找了二十分钟也没找到!!!!
  只有给下面这点东西安慰下你了
  节哀
  我也是诗歌爱好者

  棕榈之死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1:41 新民周刊
  当时代没有反省、没有制衡地追求“发展”、“前进”、“刷新”,并且诸如此类的观念成为个人无力反驳和避开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时候,那些被忽视、被遮蔽、被牺牲和毁灭的人、事、物及其与之相联的一切,谁来关注他们/它们呢?

  撰稿/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烈日炎炎之下,走过新建的广场,心里说:没有树。原有的树不知道被砍伐到哪里去了。

  上世纪80年代末,于坚写过一首短诗:《阳光下的棕榈树》,诗中写棕榈的叶子——“那些绿色的手指”——“在抚摩大理石一样光滑的阳光”,“像朝圣者那样环绕它,靠近它”;紧接着,诗在“我”和棕榈、和阳光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精神联系,并以此结束全诗:“修长的手指希腊式的手指/抚摩我/使我的灵魂像阳光一样上升”。

  可是,没过多久,到1995年,于坚又写了《事件:棕榈之死》。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棕榈之死的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它透露出什么样的时代变化的信息?它同时又透露出诗人对时代变化的哪些方面的观察、感受和反省?所有这些又是通过怎样的诗艺呈现出来的?

  下午,阳光“经过复杂的折射”照到它,“大约一分钟”。阳光为什么要经过复杂的折射才能照到它“一分钟”?它生长在街区之中,“在水泥板块和玻璃钢的岩屋之间”,它是

  木料和电线杆中的唯一的一棵树

  比这孤单的情势更为严重的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语言里,它甚至连一棵树也不是——就像诗里说到的那样,它成了一根“木桩”,成了有用的“木料”:悬挂标志,晾晒衣物,“让疾病张贴广告”——反讽的是,“它因此得以避免致命的伤害”。

  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棵棕榈树的生存只能是在人的视野和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