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越剧的唱腔怎么和现在的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6:09:39
同时期演员的唱腔也不同,如傅全香河施银花等

越剧中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 调]、[尺调]、[弦下调];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还有[快板]、[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 、[散板]、[连板]、[嚣板]、[清板]等。
  现在常用的越剧曲调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
  是[四工腔](也称[四工调])。通常,它是F调,胡琴定弦6-3,与京剧中[西皮]的定弦相同。它的特点 是单纯、明快,有跳跃性,听起来如潺潺流水在山涧流淌。其主要板式有[中板]和[慢中板]。目前,[四工腔]虽然 用得不多,但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西厢记》中的“闹简”和“赖简”两场,[盘夫]中的一些唱段等。
  第二类
  是[尺调腔]。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通常,它是G调,胡琴定弦5 -2。它的特点是:旋律下行,节奏舒展,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浓郁的抒情性,适合于表达 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悲伤、缠绵、沉思、忧虑的情绪,因而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有多种功能,更有戏剧性。[尺调 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显得格外委婉、细腻、优美,长于抒发深沉、哀伤的感情。如 《楼台会》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调慢板。
  二是[中板]。这是[尺调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于抒情和叙事。乐段结束时,尾腔常作延伸,使 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剧中运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贺老六成亲时唱的一段,就是尺调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于[中板]和[慢板]之间,多用于表演思索和郁闷的情怀。如《柳毅传书》中的“湖边惜别 ”,用的就是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较[中板]略快,唱腔和“过门”的旋律相应地简化,多用于表演激烈、紧迫气氛的情 绪。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阳王寿诞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连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简单,节奏紧凑,多用于表达紧张、焦急的情绪。如《玉 蜻蜓》中“认子”,唱的就是连板。
  六是[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称一字板。旋律更单纯,接近自然口语,换气用半拍休止,多用于斥责 、辩论的场合。
  七是[嚣板]。它类似京剧中的[摇板],紧拉散唱,伴奏用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