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 地质成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7:08:05
沈阳法库五龙山的“龙山怀”山坡,如果有人在上行走,脚步一加重,山体就发出回声。这是什么原因,请求哪路朋友高人不吝赐教。
沈阳法库五龙山中的天鼓山,有一块自山上到山下100米长、30米宽的45度山坡,人行其上,脚步稍一加重,回音如鼓,十分神奇。并且,发声坡体上的植被与其它地方明显不同,当地老百姓挖地5米深,未见异常。有人说,这里是大兴安岭山系医巫闾山支脉,在1亿年前的新生代晚期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由于燕山褶皱带山地向下拗折,造成块状断裂,出现了燕山块隆、辽东块隆和下辽河辽东湾块陷,形成了下辽河裂谷。五龙山就这个裂谷的起点,但不知准确否,尤其不知这个地质信息对“鼓山”发声有多大意义,是不是确实有关联?请各路高人帮忙解释,拜托了!!!

据个人分析,在地质运动造山期,东亚板块先被抬升西移,随后东滑下沉,形成我国台阶型地形结构。在此无法详述。您说的山坡,处在裂谷的起点,下面可能有空洞,空洞的振动频率与人走动的振动频率同步时,山体便会发出回声。
发声山坡上的植被与其它地方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空洞内上升的气流温度,使该山坡的地温与其它地方的地温有差异,若空洞内产生热气流,山坡上的植被便发芽早落叶晚,若产生冷气流,则反之。

鼓山别名“石鼓”,位于福州东南郊,闽江北岸,海拔969米,延袤数十里是天然的屏障。据传因山顶有一巨石,其形似鼓而得名。山中有十八洞奇景和涌泉寺、千佛陶塔、白云洞等名胜。

据我所知,这暂时是个谜。谅解,谅解。

文物价值很高的摩崖题刻鼓山的一大特点是摩崖题刻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题刻,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据统计,鼓山的摩崖题刻不下300余处,宋代的题刻就达109处,这说明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达官赏览胜景的所在。现存题刻最早的是灵源洞东壁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题名,其文曰:“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群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径40厘米。蔡君谟即蔡襄,时任福州知州。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苏轼、黄庭坚、米芾。在一处壁上刻有“忘归石”三个大字,笔力遒劲,字径约70厘米,也是蔡襄所书。蔡襄的这些题刻,被认为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迹。在大顶峰磐石上刻有“天风海涛”四个在大字,即为朱熹所书。朱熹还写了一字径达四米的“寿”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是福建座崖石刻中少见的大字。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字体隶、行、草、楷俱全,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堪称福州碑林。

它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以涌泉寺为中心的百余景点鼓山的景点很多,有名称的就达160多个。这些景点基本上是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涌泉寺在山腰,相传因寺前有一股泉水涌出地面而得名。“涌泉寺”的匾题,是康熙手书。此寺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明代曾两次毁于火,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年间又几次扩建。目前,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和明、清两代的建筑物。游览鼓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