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怎样用《大学》来解释修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7:34:09

大学之道与修身之道

大学之道,三纲八目
大学之道,就是《礼记 大学》中篇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将它们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为三纲八目。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德
所谓明德,是指天所赋予人的、根植于人心中的人类本性,也就是人性。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因而具有普遍性。而“明明德”,就是显明发挥出人类所普遍具有的德性,认识到这种德性,也就是认识到了人性中所具有的天道的本质。更明确的讲,“明德”是天所赋予人的本性,“明明德”是昭显并发挥这种本性的道德实践。(这种观点说明了,《大学》的确体现了持“性善论”的子思、孟子一派的观点。)
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亲民”。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施之于广大的生活世界,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拿我们NGO志愿者来做一个比方。大家之所以来到这个家园中奉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就是本自于内心中的“明德”,希望将自己的爱心、社会责任感释放出来,推己及人,让老百姓都能体认到这种奉献而去参与到这种实践中去,这就是“亲民”,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施之于最广大的空间,就是“止于至善”了。至善的确不容易达到,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努力,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己正人
把这样一种“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动态过程,放到整个儒学的理论结构中去考察,“明明德”就是正己,它的目的在于为自己树立起一个人生的价值尺度与道德标准,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亲民是推己及人,就是《论语》中孔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