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花雅之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2:15:59

“花雅之争”是指“雅部”和“花部”,这两种都是戏曲名词。“雅部”是北京、扬州(中国东南)等地的封建士大夫把“昆腔”称为“雅部”,而昆腔以外的各地方戏曲剧种一律称为“花部”。

这是由于在清代(公元1735——公元1795)乾隆年间,昆腔逐渐衰落,弋阳腔,梆子腔、二簧调等地方戏曲剧种日趋发达,风格上比起昆腔来要粗犷的多,语言上也很通俗易懂,而士大夫阶层把昆腔称为雅部,把昆腔以外的戏曲剧种为“花部”,这里蕴含了褒贬之意。

花雅之争,是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雅部就是昆腔。昆腔是苏州地区的地方戏。

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明清以来的苏州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非常发达,形成了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该地周围大量的文化人居住。昆腔经过魏良辅,李玉等剧作家的改进,因为音律精美,乐词优美,赢得了该地区的主导地位,雅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昆腔有其自身的弱点,就是它以吴语方言演唱,对苏州之外的人来说,根本无法欣赏。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地方戏曲乘机而起,如海盐,弋阳等,挑战昆腔的主导地位。乾隆年间,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最后又出现了徽班进京。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终于败北。

后来,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北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花部之间互相吸取经验,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