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有何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9:59:29

这个问题转化一下,就是文学形象的塑造问题,也即文学典型的问题

  简言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熟识的陌生人”,具有典型性。

  一、童庆炳 所审明的“传神写照”,举凤姐的例子

  与西方只是在个性、共性、个别性、普遍性这些概念上打转转不同,中华古代文论在塑造典型人物上,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典型人物形象的根本特征,就是要形神兼备,让读者感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同时又在它身上能够见出深刻的社会意义来。中国古代的“传神写照”说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典型论。

  从哲学的观点看,典型是一个悖论:一方面,典型是个别的、独特的、生动的、陌生的;可另一方面,典型又是一般的、普遍的、本质的、熟识的,它是一个矛盾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充满生气的、活生生的人。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典型是熟识的,因为典型不是天外来客,他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是普遍存在的,是天天接触的。
  以《红楼梦》中的凤姐来说,她世故、圆滑,会逢迎拍马,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你看他对贾母的态度,对丫鬟的态度,对王夫人的态度,对赵姨娘的态度等,这些表现,我们还见得少吗?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每一个单位,我们都可以看见王熙凤,我们对这类人是再熟识不过了。但典型又是陌生的,因为他又是独特的这一个,你不可能在找到第二个。还是以王熙凤来说吧,她只生活在荣国府里,是那个贵族之家的总管家,她有她独特的出身与经历,有她特有的喜怒哀乐,有她自身特殊的命运遭际……世界上只有一个王熙凤,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对我们又是陌生的。

  ---------《略谈“典型”与“传神写照” 》童庆炳

  二、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鲁迅说:"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根据现在资料,和与鲁迅相关人士分析,祥林嫂的创作原型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祥林嫂的原型是上世纪30年代鲁迅与许广平住在上海时请来照看孩子海婴的保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