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学的角度谈对生活的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23:39:42
1500字左右

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此词由anthropos和logos组成,从上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用这个词作为其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著作的书名。因此,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进入19世纪后,欧洲许多学者开始对考古学化石遗骨的发现感兴趣,这些遗骨常伴有人工制品,而这些制品在现在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用,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现在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文化的报道。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士、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人类学家也亲自到异文化中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因此,人类学中止了仅仅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当然,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对人类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
中国的人类学是从西方舶来。它是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亘古未有之变局”,对外关系经历过从“夷务”到“洋务”,又从“洋务”到“外务”的转变后,幡然追求现代化的结果。此前的中国曾自以为是“天下之中”:它的语文就是世界语,它的经典就是天经地义,它的文人就是世界师表,它的道德文章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1860年之后洋务运动,也没有使中在学习过程中,我从人类学学科中受益非常多,而我却对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和旨趣颇为不满。我多次在公开和私下场合批评过人类学,这曾引起一些人类学学者的不快。在我看来,人类学致命的弱点在于整体上缺乏明确的中国问题意识,而很多人类学学者似乎从来不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满足于同西方人类学进行对话,极力在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中谋求一席之地。在阅读费孝通的作品时,我曾为其中的深厚感情和宏大追求感到震撼,而尽管今天的许多中国人类学作品叙述非常精致,却很难让人再有那种感受。王铭铭是个例外,尤其是他最近出版的演讲集《没有后门的教室》,也许是文体更加自由,作者的想法更容易表达得随意而尽致的缘故,这本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与许多人类学作品相比,它确实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国人感到需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