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与古典诗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9:06:29
在线等答案~谢谢~

余光中是新诗中的现代古典派,“上承中国古典和英国浪漫派诗风,与二十年代中国抒情诗相连,并接受美国文学的启发,调和中西文化,纳古典于现代,深广透达,融会了多种文化而不离其宗”。他的诗歌既富时代气息,又洋溢着古典浪漫情怀...........

(一) 创作的开端
1948年,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李庆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作家!」当时他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初试啼声,至少发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凡。
(二) 诗风转变的轨迹
1、格律诗时期(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3、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4、虚无时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於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5、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6、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