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排泄物的药用价值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5:30:32

蚕砂:蚕砂又名蚕矢,是家蚕排泄的干燥粪便。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等症。古人将蚕砂炒热后装入袋中,趁热敷患处,可治诸关节疼痛,半身不遂。民间用蚕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别名:原蚕沙 原蚕屎 晚蚕沙 马鸣肝 晚蚕矢 二蚕沙

来源:为家蚕(Bombyx mori Linnacus)的干燥粪便。

药材性状:粪便呈短圆柱形颗粒状,长2--5mm,直径1.5--3mm。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纵向有六条棱脊,棱上横向有3--4条浅沟,粗沟,粗糙显麻纹状。质坚硬,不易碎(遇潮后易散碎)。微有青草气。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异名】原蚕屎(《别录》),蚕沙(陶弘景),晚蚕沙(《斗门方》),马鸣肝(《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沙(《江苏药材志》)。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
【采集】6~8月收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除去轻粒及桑叶的碎屑。
【药材】干燥的蚕沙,呈短圆柱形小粒,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
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
两端略平坦,呈六棱形。
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散碎。
微有青草气。
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浙江、四川、河南、江苏、湖南、云南、广东、安徽、甘肃、湖北、山东、辽宁等地。
【化学成分】蚕沙含有机物物83.77~90.44%,灰分9.56~16.23%,总氮量1.91~3.60%。
又含叶绿素,可用乙醇或丙酮抽提出来。
据报道,第三、第四、第五龄蚕的蚕沙,顺次提出粗叶绿素1.6,2.0,2.4%,但其中真正的叶绿素只一小部分。
例如第五龄的蚕沙的粗叶绿素只含纯叶绿素13.19%,其余尚有皂化物48.92%,不皂化物44.45%。
蚕沙含植物醇0.25~0.29%。
另含不皂化成分β-谷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和廿四醇、蛇麻脂醇。
从蚕沙中尚分离出β-谷甾醇-β-葡萄糖甙。
蚕沙所含游离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