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2 09:53:07
翻译
我要的是翻译~~!!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云:此曲 “ 有味而佳 ” 。确实,它值得认真咀嚼。首两句,先描绘江边景色。岸、渡、堤、滩,表明写的是水边。这里长着芦、苹、蓼柳,色分黄、白、绿、红。枝叶疏爽的植物,点缀着缤纷的色彩,掩映着澄澈的江水,真是一幅淡荡明丽的秋江水墨图。中间三句,渐露题旨。 “ 虽无刎颈交 ” 是先退一步,逼出下文 “ 却有忘机友 ” ,再申明忘机友便是白鹭沙鸥。鸥鹭点水而飞,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写渔父在澄明的秋江上,和鸥鹭相与忘机,便烘托出他性格的高洁,也从侧面表明他对尘浊的厌弃。末两句,格调转为峭拔,特别是 “ 不识字 ” 三字,掷地有声。强调渔父不识字,可以无忧无虑,可以傲视王侯,正是要表现识字的知识份子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在词曲创作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一般也只着眼于描绘他们生活的逍遥惬意,象刘秉忠的 《清平乐 · 渔舟横渡》 说: “ 自任飞来飞去,伴他鸥鹭忘机。 ” 白朴此曲情味则显然有所不同。由于白朴虽然优游山水,实则块垒未消,这一来,命辞遣意,就不是一味潇洒脱略。

〔赏析二〕 曲子先用“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等自然景物组成了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表现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渔夫情致,并将其与“万户侯”们作比,肯定乃至歌赞了前者的生活方式与品格情操。这种对立描绘,乃是在作者心中贵族与平民之对立的外在表现。这是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反叛传统的心理外化,也是当时的黑暗腐败的官场给作者造成的反叛心理造成的。

〔赏析三〕 一开始的“黄芦”、“白苹”、“绿杨”、“红蓼”,就将人带入一个色彩鲜明的秋天。黄、白、绿、红的颜色交错,和谐而明快。这种色彩感可以让人亲身体验到作者眼中的景象,并且能够感觉到这种宁静却愉悦的心情。就如同松竹梅兰代表君子一样,这四种植物在国画中通常是代表隐者的,这就间接的点出了主题。

渔夫的生活平静,也就不需要以性命交换的朋友,但是悠然自在的心情却需要像白鹭沙鸥一样的没有心机的朋友来分享。而以鸟来作为朋友,也隐隐的透露出一种无奈,这世间,找个知己也是不容易的啊。

有忘机友的相交,有自然明媚的风光,这样的生活已很的令人满足,难怪渔夫觉得万户侯没什么了不起,因而心满意足了。这里要注意“不识字”三个字,有很多的辛酸在里面。当时的元朝对知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