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之间的异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5:03:05

巨大的中法文化差异

  几年前,一个名叫伯纳·圣若弘(Beno?t SAINT GIRONS)的法国人在因特网上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题目是《12亿火星人》(1,2 milliard de Martiens),据说因为作者用词太不友善,以致于标榜言论自由的法国出版社都觉得有点出格,拒绝考虑为其出版此书。该书介绍作者本人在中国的见闻,但通篇尖酸刻薄、夸大其词,将中国人描写成一群不

  讲个人卫生、不懂礼貌、大声喧哗、吃狗肉、到旅游景点照人不照景的12亿火星人。此事在中国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有人反对,有人附和,多数人将此看作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的法文版。

  所谓文化者,乃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之总汇也。你可以说中法差异是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但真要是中国处在法国那样的现代化水平,差异照样存在。这种差异,构成了我们当今五彩缤纷的世界,构成了国与国文化对话的基础。有人说,如果法国没有无休止的罢工,法国也许是世界上最适合生活的地方。也有人说,巴黎如果没有满街的狗屎,巴黎也许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但依我看,这些假设都是国内的朋友从中国的角度看法国,无论是满街极其不雅的狗屎,还是随心所欲的罢工,这都是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问题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失去了,法国反而不像法国。有一位美国记者曾经调侃道,巴黎太美妙了,世界银行应该资助巴黎人,让他们做全职的巴黎人好了。可惜的是,世界银行并没有给巴黎人发工资。

  其实细想起来,中法文化差异,究其实质,双方在对事物的认同上是比较一致的,比如说对待权力问题,并不是圣若弘所说的那样中法有差异。法国人历来就有崇尚权力和权威的传统,历史上法国人就对拿破仑、对王室和显赫的权贵有迷信,但在表现形式上两国确实有所差异。从政为官,光宗耀祖在中法两国人民看来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有趣的是,法国培养干部基本上用的是中国过去的科举制,要通过许多考试,上好学校。我曾在上一章谈到法国的高官大多出自国立行政学院,但要进入此校并非等闲之辈,对一般法国人来讲是难上加难。在此前,必须考入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或外地有数的几所政治大学,然后再一步步地再往下考。就是进入该校,还得天天厮杀,谋得毕业好成绩以排名次,从而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