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每次变化的原因有那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8:08:42
....

建国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实行个体经营;保护富农经济。

原因:小农经济影响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工业化的进行(客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要求(主观)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外因)。

1956年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按劳分配。 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结果:农村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原因:1956年起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党内主要领导人的主观愿望。 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

1984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以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决策总结建国以来正反经验教训。

确切时间段分布: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实施原因: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解放生产力、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新解放区尚未土改。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实施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
要和要求苏联集体化模式的影响。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
实施原因: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总路线提出党的领导人主观愿望。

1978-至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施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