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9:41:52
为什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2000年中国GDP达到890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000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还要提前。但是,现在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2/3。大约还要经过50年左右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1倍。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于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近期的问题,也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现在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许多地方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许多乡镇企业面临生产过剩和销售困难,初始阶段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