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时为什么不能轻易改古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23:08:39
请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校勘学角度回答
谢谢

校勘古书不能轻易更改古书内容,否则,古书会失去原来的面貌。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传承除通过传统习俗的传承,最主要是依靠图书的传承,古代图书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中华文化的灭失,而不能往下传承。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图书会出现版本不同、破损等现象 ,需要后人对其进行校勘。古代图书的校勘,应该以保持图书原貌为原则,不能轻易更改图书内容。如果确实需要更改,应该在注释等相应位置进行说明,说明更改的依据是什么,以免产生歧义、以讹传讹等现象。
  例如,由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收录《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有一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虽然出现文字互误,但是没有进行更改,而是以注释的形式进行说明:这两句文字互误。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初六”按: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不安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春秋繁露•度制篇》引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可据以订正”。

跟不能篡改历史是一个道理,跟不能侵犯版权也是一个道理。
古书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改了是亵渎啊,起码不尊重嘛。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大家所共知的,改了有什么意义呀对吧?

1、古书籍是中华五千的精华,改会失去原本面目,而且修编后的东西往往会有一些妄人强加入他自己的主观意见,让读者跟着他走,失去了以书教人,以书育人的目的!
2、比如现在的《黄帝内经》古代是不叫这个词的,而是《素问》和《灵枢》,《黄帝内经》是修编之后的产物!!!
看这书千万不要看翻译的全文,否则味如胶腊!而且你会迷失自我的!拿字典一个个的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组合,得到的是自己的体会。
3、比如——现在的《庄子》书都是共和党编改过的作品了,失去了原味。它原名为《南华真经》,这部书我仔细品味过,才发现瀚海无边啊!每个人看过之后和体悟都不是一样的。如《南华真经》最后一章《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