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国外影片中为什么很少见到驳壳枪?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3:00:30
驳壳枪俗称二十响,是德国造的,在我国抗日战争的解放战争时期被大量使用,可为什么在同期的欧洲战场却极少能见到驳壳枪的身影?国外影视作品中也极少见到.

欧洲各国军队的确很少装备驳壳枪,最主要原因是楼上说的第一条理由:该枪价格太贵。

在驳壳枪最早开始量产的1898年前后,欧洲各国陆军普遍的装备是步兵的单发手动步枪,辅以火力猛烈的机枪和迫击炮,并有炮兵的各种口径加农炮、榴弹炮的火力支援。在这种装备体系中,手枪只是军官的个人自卫武器而已,需求的是体积小便于携带,射击可靠的自卫手枪,并不需要毛瑟驳壳枪这样的大威力大弹容量的战斗手枪。驳壳枪威力过大,而且体积大价格高,不适合欧洲陆军的需要。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驳壳枪的全自动型M1932快慢机出现,火力接近微型冲锋枪的水准。而这时欧洲各国已经开始少量装备真正的冲锋枪了。M1932快慢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位置尴尬,更加难以得到欧洲各国的青睐了。

那么,价格昂贵的驳壳枪为什么又在当时极度贫穷的中国得到了军人、土匪等等各方的一致推崇,并且大量购买和装备呢?因为当时中国军队普遍缺乏重武器和自动武器,不要说榴弹炮,就连迫击炮和机枪都十分缺乏,冲锋枪几乎没有。

由于中国长期战乱,自动武器进口受限制,财力也不允许大量购买,所以交战各方普遍是用各式单发手动步枪对射,而且由于训练的不足,实际交战距离很近。在这样的交战方式下,弹容量达到20发,且能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的驳壳枪,就成了交战的利器了。而且驳壳枪虽然作为手枪来说比较贵,但远比机枪和重武器便宜,进口也比较方便,自然得到普遍欢迎。

在欧洲各国,由于上述原因,装备驳壳枪的军队很少,我知道成批装备它的只有十月革命前的沙俄军队,以及二战后期因装备匮乏而饥不择食的德国纳粹党卫军。所以它也就很少出现在二战的外国影片中了。

1. 该枪价格太高,
2. 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
3. 作为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
4. 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作为枪托,以控制枪口上跳,操作复杂,携行较难。
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欧洲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
1. 该枪价格太高,
2. 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
3. 作为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
4. 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