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22:10:41

节日在近代中国的演化与西学东渐有着直接的关系。西学东渐并不是文化传播规律上的引进与吸收,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列强武力征服下的一种文化推销。从社会性质上讲,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开始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历程。同时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消费等也一并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甚至改变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节日开始向近代化演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节日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1840-1895年:近代节日演化的起步期
  1840年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创痛最深的时期,对中国人的心灵来说也是创痛巨深的时期。在这之前,中国人还沉醉于“天朝大国”的骄虚美景中,不仅对外部世界不了解,甚至禁止人民了解外部世界。当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叩开中国的大门时,中国人发现一向被我们鄙视的“夷狄”竟是如此的强悍,他们的“船坚利炮”斍打得我们措手不及。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这些西方列强都是凭借手中的“船坚利炮”,在只有区区数万人的情况下横行中国大地,逼迫腐朽的清王朝割地赔款、开埠通商,攫取中国的各种权利。这一时期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天朝上国”“夷夏大防”的观念还很牢固,尽管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但在时人的心目中中国的落后只是器物不如人,我们的文化还是远胜于西人,因此学习西方只限于器物,即武器、机械等,文化的保守思想还非常浓厚,在思想文化层面传统文化仍占据主流。因此张之洞所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谓当时思想界的共识。
  但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馆、开埠通商、传教、兴办教育、开矿等规模的扩大,在中国生活的西人越来越多,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不可避免地也带人中国,能够给中国人民直接带来新鲜空气的就是节日习俗。尽管这一时期在中国的城市、农村、沿海、内地还基本上延续自古传承下来的节庆习俗,但由于受到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中国的节日习俗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变异。
  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节日习俗的最大特点就是节日娱乐性强、民众的参与意识强。如我们所熟知的欧洲的狂欢节、圣诞节、情人节、德国的啤酒节等,基本上都是民众的集体狂欢,鲜有宗教色彩,很少背负道德伦理的内容;但中国的节日却与之相反,几乎每一个节日都蕴含有太多的伦